乡村振兴搞对了!新疆靠土地认领、农文旅融合这些新招,把“土坷垃”变成了“金疙瘩”。2025年新疆农业农村厅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》,就是打开这一切的“金钥匙”——以改革为引擎,让土地生金、乡村焕活,既种得出好粮,更赚得到好钱。

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,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落地生根。以米东区盛禾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,它整合了周边12台大型收割机、8台播种机,农户只需支付每亩180元的托管费,从春耕播种到秋收脱粒的全流程都能由合作社代劳——比农户自购农机节省60%设备成本,单季作业效率提升3倍。
而古牧地镇的家庭农场则通过“统一选种+滴灌技术+测土施肥”的集约化模式,把传统小麦种植的亩产从400公斤提至480公斤,且化肥用量减少15%,“小农户加入合作社后,不用自己扛农具,收入还能多两成”,农户马文才的话道出了变化。乌鲁木齐米东区的6条农耕旅游线路,已成为城市家庭周末的热门选择。市民李女士一家认领的30平米土地上,刚插完的番茄苗还带着水珠——这是她第三次带孩子来劳作,“孩子会蹲在田埂上数黄瓜花,回家还画了种植日记”。线路中嵌入的非遗体验更添温度:在哈萨克族刺绣工坊,游客能跟着传承人学绣羊角纹,绣好的杯垫可带走作纪念;回族“花儿”传唱环节里,老艺人会用汉语和维吾尔语混唱,游客跟着哼两句,乡土气息便漫进心里。这种“下地能种菜,坐下能赏艺”的体验,让线路开通半年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。三道坝镇天生沟村的13亩农田里,每块30平米的“私家菜园”都插着木牌,写着认领者姓名和种植品种。村民王秀兰负责日常代管,“张老师家的小油菜该收了,我早上摘好装盒,下午她来取”。托管服务里藏着细致:每块地挂着生长日志,记录浇水施肥时间;怕认领者没时间采摘,村里和社区超市合作,新鲜蔬菜能直接配送到家。目前130块地已全部认完,有老两口把这里当“菜篮子”,也有企业认来当员工福利,“既给员工发了新鲜菜,又帮村里做了点事”,企业负责人笑着说。长山子镇土窑子村的农家乐“老马家”,最近菜单多了道新菜——“认领地小炒”。“用游客自己种的辣子炒土鸡蛋,客人吃得特别香”,老板马建军说。自从村里搞土地认领,农家乐周末经常满座,客人摘完菜就来吃饭,点的多是“现摘现做”的农家菜。
村里还把闲置老屋改造成民宿,游客住一晚80元,能体验磨豆浆、编筐子。村支书算过账:土地认领带来8万多元,农家乐和民宿又增收12万,“一块地带动一串收入,这才是真赚钱”。种粮户最怕“看天吃饭”,但现在有了变化。“去年玉米遭了虫灾,保险赔了3000多块,够买新种子了”,种粮大户杨建国说。完全成本保险不光保自然灾害,连市场价跌了都能赔,农户种粮更踏实。
出疆运费补贴也帮了大忙,之前玉米运到内地,运费占成本两成,现在有补贴,每车能省2000多块,“卖价能比以前高5分,一车就多赚1000多”。政策兜底让农户敢投入,今年村里又扩种了200亩玉米。
对于想要开展认养行业的商家来说,怎样制作云认养小程序,可以选择赤焰信息认养系统(微信ID:chiyanmary),赤焰提供的认养系统,具备完善的推广运营支持。工人端协作:农场工人通过小程序接收任务指令,实时上传施肥、修剪等农事记录,形成可追溯的生产档案;农谷故事与农夫风采:通过短视频、图文记录果树生长故事,展示农场工人的日常,拉近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。可视化监控系统:实时监控农产品和畜牧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,让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农产品的生长情况,增加互动性和透明度。从土地里长出的新动能,正让新疆乡村慢慢变样:田埂上有劳作的欢笑,院子里有游客的聊天声,农户口袋里有越来越厚的收入。这场藏在土地里的变革,不光种出了好庄稼,更种出了乡村的新希望。文章分享转发朋友圈,加工作人员微信(chiyanmary)提供截《认养农方案》包含共享农场,认养农业的模式,以及实施方案。同时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还有机会参与运营经验交流群,结识更多行业伙伴!